登山的全副武裝
久居於文明社會的人們,一旦需要在原始山林中居住時,為適應山野中的生活,即需要準備一些工具或器材,為這種需要而發展出的東西,均可列入登山裝備的範疇。
隨著科技的進步、觀念的改變及登山經驗的累積,衍生出種類繁多的裝備。面對琳瑯滿目的登山裝備時,常會令人有不知如何選購之感。的確,適當的裝備選擇與使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不但影響登山時的安全,甚至攸關生死,故不得不慎。
一、裝備選擇及使用的原則:
背包中所裝的物品,不僅僅是如何選擇個人所需,還要進一步做到如何減少裝備和重量,又能兼顧安全及舒適之要求。想要在背負裝備過多與不足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首先建議您參考下列原則:
★裝備準備選擇的原則:
適用性、耐用性、體積少、輕量化、操作性簡便化
★裝備使用的原則:
安全原則、活用原則
除了遵循上述原則外,最重要的是,在每次登山前必須列一張攜行裝備
(個人及團體裝備表)的清單,如筆者在完全傻瓜計畫中所附的8號表格,登山後則依據實際使用的情形,仔細檢討什麼是必備的?什麼是基於安全所需要的?什麼是不必要的?以此漸漸累積經驗,必能使您不再為每次出門前該帶些麼裝備而傷腦筋。假如您是登山活動的初入門者,那麼您可能無法判斷那樣裝備最適合您的需求,所以不必要一次就把所有裝備買齊。一次採購一些,必要時可用租借的,如此既可明瞭裝備特性,又不會為買錯東西而後悔。
總之在您累積足夠的經驗後,必能做出明智的抉擇,從種類繁多的登山裝備中,選擇適合自己使用的裝備,體驗認知裝備的機能,以確實發揮裝備的功效。
而且登山裝備要配合積極登山的理論,切忌盲目追求流行,並謹記登山並非只靠裝備,重要的是知識與技術。
除了8號表格外,筆者依各類型活動,列出建議裝備,供讀者參考:
一般健行裝備 | 必要裝備:
1. 運動鞋、帽、禦寒衣物 2. 盥洗用具、雨具、水壺 3.手電筒、地圖、指北針、小型背包、身份證 |
預備裝備:
1.手套、風衣、拖鞋、登山鞋 、換洗衣物2.預備電池、燈泡、筆記本、錶 3.食具、食物、打火機、開罐器 4.哨子、小刀、個人藥品 5.針線包、相機、底片 |
其他裝備:
1.相機、底片 2.零食、水果 |
長程登山裝備 | 個人裝備:
1. 與健行裝備同 2. 睡帶、睡墊、防寒帽 3. 燈具、蠟燭、火種 4. 短登山繩 5.大或中型背包及背包套 |
團體裝備:
1. 帳棚、爐具、炊具 2. 糧食、水袋、藥品 |
其他裝備:
1.入山證 |
雪地裝備 | 賞雪裝備:
1. 禦寒衣帽、羽毛衣、 2. 雨衣、手套 3. 防風鏡或太陽眼鏡 4. 熱水瓶、懷爐 5. 同 6. 登山裝備
|
其它裝備:
1. 冰斧、冰鎚、冰爪 2. 雪衣、鞋套、雪地帳棚 |
|
攀岩裝備 | 1. 登山繩、吊帶、制動器
2. 上升器、8字環、鉤環 3. 岩鎚 |
1. 鑿釘、岩楔、爬岩鞋
2. 安全頭盔、傘繩、繩梯 |
|
溯溪裝備 | 1. 防寒衣、防滑鞋或草鞋
2. 安全頭盔、安全吊帶 |
1. 登山繩、鉤環
2. 頭燈 |
|
賞鳥裝備 | 預備裝備:
1. 望遠鏡、小背包 2. 雨具、水壺、食物 3. 深色服 4. 裝、布鞋(運動鞋) |
1. 圖鑑、筆記本、筆 2. 相機、底片 3. 長筒鞋或雨鞋、隱蔽帳 4. 同5. 健行裝備 |
二、衣著系統
氣象因素及活動型態,是選擇衣著系統的基本考量因素,通常可由季節性氣候特性
(如雪期、颱風期、梅雨季)、近期天氣狀況、區域性氣候等,以及是以攀岩、溯溪、攝影、縱走或健行等活動型態來考量穿著。另外,個人的生理狀況也很重要,有人特別怕冷,但有人抗熱力較佳,所以衣著也會因人而異。有了以上的考量,再注意多層衣服的穿法,大致就不會錯了。目前公認最理想的服裝組合方式為三層式組合,這種組合以易於調節溫度、穿脫方便為優點,分述如下:
★舒適排汗層:
是最貼身的一層穿著,通常為排汗內衣,其主要優點是質輕、排汗、快乾及舒適。目前以聚丙烯人造纖維(PP)為市場主力,亦是登山者的最愛。內衣的型式有長袖、短袖、圓領、高領及高領半開襟等多種,並有厚薄及顏色之分。
在型式選擇上宜使用一件薄的圓長
(短)袖及一件薄的高領半開衿長袖。在顏色選擇上宜選用淺色。宜選用不易起毛球之廠牌。知名廠牌有North-Cape(英)、Sub-Zero(英)、Duofold(美)、Berghaus(英)等。
★絕緣保溫層:
介於舒適排汗層與防風保護層之間的穿著,功能以絕緣保溫為主,羽毛製品、PILE、中空纖維都是不錯的選擇。其中保暖夾克(PILE夾克)本身具有羽毛製品的優點(壓縮性好、積聚乾燥空氣能力強),且本身材質不吸水,即使濕透仍有一定保暖度,是較佳的選擇,型式有長袖、背心及套頭、對開拉鍊等型式。在質料要求上為.材質本身不吸水;聚積乾燥空氣的能力高;壓縮性好 (即膨鬆性強)。
以台灣山區而言,中厚的保暖夾克(Polartec 200)較適用。保暖夾克透風性良好,而此夾克又常位於衣著系統的外層,故可考慮選擇加尼龍半裡或全裡之型式。在顏色選擇上宜用鮮豔之深色。知名廠牌有North-Cape(英)、Berghaus(英)、Karrimor(英)、Marmot(美)、Patagonia(美)等。
羽毛背心(夾克):羽毛(Down)仍為目前最輕、最保暖的材質,可壓縮性亦最佳,基本上它是寒冷天氣下最佳的保暖物。不過羽毛一但濕透便喪失保暖性,且不易乾燥;羽毛製品的清洗需用專用的清洗劑,而且不能用洗衣機清洗或脫水。以台灣山區而言,並不適於選用羽毛衣,然而羽毛背心在單獨或配合保暖夾克使用,則是十分的便利。
★防風保護層:
主要的功能是防風,風衣是以在身體的周圍貯存一團不流動的空氣作為絕緣體,以達到保暖的效果,最好是防風、防雨且透氣,以免反潮。Gore-Tex是不錯的選擇。
若選用機車雨衣,其唯一的缺點就是不透氣,穿著它在山上跑來走去,常會內外兼濕,故可考慮多帶一件輕便的風衣。
小筆記:Gore-Tex夾克選擇的重點:
尺寸需夠大,試穿時應與絕緣保溫層衣物一起試穿,以免行動受到束縛
(選擇機車雨衣亦宜參考此項,唯需兼顧雨褲之長度)。外層布料輕柔又耐磨,在肩部及肘部最好能有耐磨補強。
拉鍊要用粗
(大齒)且防水、防凍耐用品,並具有保持拉鍊乾燥及防風的〝雙層〞蓋布。蓋布應使用金屬扣而非粘扣帶。口袋必須有口袋蓋,車縫處需做防水處理及熱壓封條,以防止雨水滲入。
兜帽部份必須具有帽緣、領緣和鬆緊拉繩的設計,才能防止雨水滴入,避免使臉部和頸部潮濕。且不宜選用分離式帽兜之夾克。
衣襬長度須足以覆蓋臀部,在腰部及衣擺應有鬆緊拉繩,以防止風雨由下方灌入。
避免選用尼龍內裡。絕對避免用小飛俠式的雨衣。另有蒸氣阻絕
(VBL)系統,在台灣可能用不著(其實穿機車雨衣即有此一效果),但在冰點以下的雪地,如用於足部穿著上,可以降低足部被凍傷的危險。除了衣服外,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衣著,如帽子、手套、鞋子、、、等,下面馬上為讀者介紹:
★帽子
帽子不但可遮陽、防風、防寒保溫,更可保謢頭髮及頭部,有了它,可使你減少30﹪以上體溫的散發。若在高山行走,因炎熱而未戴帽子,往往吹了一天的風後,造成頭痛及體能下降等傷害。故不論夏冬,一頂保暖的帽子是必須的。
★領巾
在高山時,常常走一走便會頭痛,其實這種現象是因為太陽穴沒有做好保護之故,所以用一條領巾綁住頭部,保護太陽穴是必要的。除了當頭巾外,領巾也可當口罩,用以遮蔽風沙,也可洗手擦臉,繫住散亂的頭髮,急難時 還可充當三角巾使用,一般以棉織品較為實用。市面上也有PP材質。
★手套
手套可以保溫,也可保護手部,以防登山時手部擦傷。依不同的目的,應選用不同材質的手套。以保暖為目的時,應選用毛線手套、
PP手套或羽毛手套,如果是為了避免在叢林中擦傷手部,則可選用粗棉工作手套,至於皮革手套,則適用於攀岩。
★雨具
雨衣可分為披風式、大衣式、二截式三種。披風式的好處是可以將背包覆遮在裏面,使背包不致淋濕,或作為緊急避難時的天幕使用,它的缺點是周密性不夠,褲子容易淋濕、風大時容易被吹掀、在叢林中或攀登時行動不方便等。
大衣式的遮覆面積小,不適合作徒步旅行使用。二截式的雨衣,因衣褲分開,因此行動方便,遮覆性良好,但背包一定要在外面套一層防水罩,才不致於淋濕。
所以筆者極力建議使用二截式,寧可多點安全,多點方便,也不要為省錢而拿一般披風式雨衣去爬山。★備份衣物
登山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備而不用;安全第一。所以,多背一套備用衣服,相信不會太麻煩吧!
★長褲山野活動行進時,下半身的運動量遠超過上半身,不適合的褲子,會造成極大的負擔,如牛仔褲,一旦濕掉便會便得很重且不易乾,極不合適登山穿著,絕對避免穿牛仔褲上山。
運動長褲的遮蔽性佳,可預防日曬、蟲咬及荊棘、雜草等的傷害。在濕冷地帶,質料以毛織品為佳,羊毛、尼龍混紡的褲子,兼具保暖耐穿的優點,棉質長褲則穿著時舒適,但遇濕後會變得又厚又濕,而且散溫很快,十分不恰當,近來有以
PILE材質製成之衣褲,保暖效果佳。
三、大背包
凡舉一次山野活動中所需的糧食、衣物、裝備等東西,均需依靠背包來裝填、背負。故背包的良窳除影響使用者的舒適性外,更可能直接影響使用者生命的安危,對登山者而言,背包、鞋子與睡袋同居最重要之個人裝備,所以在選購時更需謹慎。
★背包種類
1.1. 鋁架背包:
優點-分格設計,容易打包,背部得以通風。
缺點-突出物過多,在叢林中容易勾到,且由於重心集中在下方,因此在通過 崖壁時較為危險。1.2. 內架式背包 (直式背包)
現今登山者最喜愛的背包之一,其弧形貼背設計,符合人體工學,另外,其背
負系統可以做較大幅度的調整,因此能適合各種身長的人,且其貼背式設計,使其重心能平均分布,更易隨身而行。缺點-通風不夠,容易感覺熱。
1.3. 無架式背包
屬小型背包,適合一天的行程及攻頂使用,可分簡便袋(Fanny Packs)容量20公升以下,輕便型背包(Day Packs)容量17~30公升,雖然無架,但在其背部縫有貼背又透氣的軟墊,因此不易變形,重心也仍能置於貼背處。
★選購背包的考慮重點及注意事項:
您所打算參與活動的性質依登山、自助旅遊、雪訓、溯溪或攝影等目的,選擇最合適的背包。
一般技術性攀登用途背包容量為
40公升以下;溯溪、中程山可選用40~65公升之容量,長程高山行程可宜選用65公升(女)或70公升(男)以上容量之背包。選購背包時,
除價格考量外,其背負系統是否符合自己,應是更重要的考慮要素。最適當的背負系統是在背時背包的襯底在腰部以下十公分左右,或在臂部的一半,此外,由於肩帶的寬度是無法調整的,因此選購時應注意肩帶寬度是否符合肩膀寬度。凡符合以上兩點者,才是適合自己的背包。
★背包的保養及注意事項:
背包弄髒時只宜用刷子刷去泥土等沾附物,如果背包實在太髒,可沾點水來刷或局部稍做水洗,所使用之清洗劑則以若鹼性者為佳。油漬是背包尼龍纖維的大敵,所以背包一但沾附油漬,要先以甲苯溶劑擦去部份油漬,再以洗劑洗濯之。使用完、清乾淨後,應置於通風良好處陰乾。
背包應避免靠近爐火及其他高熱的東西
(如燙的鍋子)。尼龍材質背包尤應注意。儘量防止不必要的磨損,小心尖銳的物品如小刀、冰爪對背包可能造成的損害。在卸下背包時,應循一定步驟,輕輕放下,避免一下子摔下,有損背架。拉鍊加繩圈,方便拉取。配合頭帶的使用。背包裝填注意事項
經過謹慎挑過的背包,除了需要對其功能、特性有充份的了解之外,尚要配合正確的使用常識與習慣,方能將其優點發揮至淋漓盡至,更能夠經久耐用。
當面對繁多的個人裝備,糧食及公物,真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收拾起。的確,背包裝填適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背負之舒適性以及取用之方便性,甚至影響到個人的安全。所以,筆者在此提醒幾項背包裝填注意事項。
1.在背包裝填以前應詳列裝備及糧食等之清單,一一清點、分裝好,再整理打包,以免漏東漏西的(切忌邊收、邊裝、邊打包)。
2.舒適的背負,方便行進。
3.以易取易放為佳。
四、足部系統
★襪子
穿著合適的襪子,可以達到絕緣保溫、吸汗及減少足部與鞋子的摩擦,羊毛與人造材質
(PP)皆具這些功能,棉襪則不能。一般而言,登山者爬山時都是穿兩雙襪子,內襪多為人造材質(PP),具排汗、柔軟舒適的功能。外襪必須厚而耐磨,一般多為羊毛混紡。如果您久未登山或是穿新登山鞋時,在穿襪之前可以考慮使用3M透氣膠帶貼在足部易起水泡的地方。 除內、外襪,另外還有蒸氣阻絕襪:一般為尼龍製品,穿於內外襪之間,這一層保護可以保持水氣於足部,並防止水氣蒸發而使外層厚襪潮濕,同時還可因防止汗水蒸發而達到保暖的效果。
★綁腿從腳包到小腿的一種裝備,功能是在加強對膝部以下的保護,主要是為了防止雪、雨或小石子進入鞋內。夏天以短綁腿為佳,冬天或積雪期,則需使用長綁腿。
★登山鞋
足部負擔登山者全部的重量穿越山林、涉過谿壑,一旦受到傷害,行動立刻受損,甚至失去行動能力,所以對足部的保護,要格外用心。除了合適的襪子外,一雙書適合腳、功能恰當的登山鞋,是值得投資且絕對必要的裝備。
依功能而分,一般分輕型與中型兩種,輕型適用於郊山健行,鞋筒不需太高,鞋底宜柔軟富彈性,鞋面以皮質為佳。中型登山鞋則適用於步行時間較長,攀登路線較崎嶇的山區,鞋筒最好高過足踝,因為可保護長途行走的足踝。一雙好而合適的登山鞋,不但可以減少水泡、壓迫等運動傷害,更可以使你有一趟快樂之旅。反之,則可能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故選購一雙適合自己的登山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登山鞋
(健行鞋),以鞋面材質分類,約可分為尼龍面、尼龍/皮面、皮面及塑膠面(雙重鞋)等四種類型。以功能性而言,可分為一般健行(Hiking)、登山健行 (Trekking)及攀登登山(Climbing/Mountaineering)用登山鞋。以鞋底特性又有軟、中硬及硬底登山鞋之別。在登山用品店中,當您面對種類繁多,功能、價格不同之登山鞋時,宜冷靜思考,多試、多穿、多學、多問。謹記一雙在試穿時即不甚滿意的登山鞋,切莫期望能靠往後一段時間穿著來適應。一雙好而合適的登山鞋,不但可以減少如水泡、壓迫、腳趾甲瘀血、腳底板疼痛、破皮、扭傷……等等的運動傷害,它亦將使您擁有一趟快樂的旅程。反之,則可能危及生命的安全。故細心選購與試穿登山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何選購登山鞋
依照活動的性質、季節的特性
(如雪期或非雪期)及登山鞋的功能、經濟能力等考量下,選擇合適的登山鞋。至於如何試穿登山鞋,在鞋長方面:需將登山鞋的鞋帶完全鬆開,然後穿上排汗內襪及外襪
(共二雙襪子),再將腳連襪子一起套入鞋內,並將腳趾頭向前頂到鞋尖,此時腳跟與鞋跟仍需留有一手指(食指)指幅的距離。在鞋寬方面:將腳連襪子一起套入鞋內,並綁緊鞋帶,查看鞋頭,鞋側、後跟及腳踝部份是否舒適,會不會太窄或過寬,是否穩固。
在鞋口與踝部方面:查驗鞋口及踝部是否會有壓迫之不舒適感,轉動一下腳踝試試看,通常選擇一雙高筒的登山鞋,對腳踝有較好的保護性。一雙好的登山鞋,由鞋口到鞋後跟及鞋側邊,是有一適當的弧度的。
站上—
15°傾斜度的台面,看自己的腳尖和腳板是否舒適,如有必要,可以加雙鞋墊。前述四項 均合格時,還是必須在地上走走,〝實地〞體驗一下。鞋底是直接接觸地面的地方,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在選購登山鞋時,除注意其鞋底之軟硬度以外,一般尚要注意其耐用性、耐磨
(止滑)性及咬地性(鞋齒深者為佳)。義大利Vibram之鞋底是世界有名之鞋底,其種類亦分多種,一般登山鞋(非健行鞋)宜選用No.4號底。登山鞋宜選擇有防水縫線橡皮貼條者更佳。Gore-Tex登山鞋及尼龍面登山鞋使用防水噴劑(不可用保革油)做防水處理;皮面登山鞋要使用保革油做防水處理及保養;縫線處宜選用縫線膠保養。
新登山鞋的適應:
新登山鞋應在山下多穿一陣子(如上課穿或走操場、爬樓梯等),以使腳部適應。不要穿著新鞋子做一次長程的山行(5天以上)或高山縱走(宜從一天來回的郊山或2~3天之短程活動穿起)。新的登山鞋,需經50~100公里的行走,方能使鞋子慢慢的完全適合個人的腳型。鞋舌一定要放正、拉平直,以免歪斜不易復原。腳部水泡的預防及處理─詳見第5.項─足部之衣著系統。
登山鞋的一般使用原則
1.出發前的工夫:上油在行進間如果感覺鬆緊不適,可用打結束解決。
2.下坡時,鞋帶、鞋首綁緊,避免腳趾與鞋端抵觸
3.上坡時,腳踝處、鞋帶要綁緊。
4.鞋帶綁上鞋子時,必須平整,使其受力平均。
5.出發前應記得修剪腳趾甲。
6.將穿著於外層的短襪,翻摺下來,套住鞋口。防止砂石枯葉等在行進間,自鞋口落入。
7.熱是皮革的大敵,切忌用火烤鞋子,並應遠離火源。
登山鞋的保養四部曲
1.解去鞋帶。
2.以乾布或刷子除去泥土等附著之雜物,使皮面恢復通氣性。
3.太髒之處以水洗(冷水),並立刻陰乾,不可曝晒,濕的登山鞋應塞以報紙,以吸收水分。
4.待乾燥後,塗上保革油,妥為保存。
保養完畢的登山鞋,便可收存陰涼濕氣少,乾燥而通風處。如發霉:表示尚有濕氣,應以乾淨的布將裏外霉斑拭乾淨,再以乾燥的報紙塞入,置於通風陰乾處。並且絕對嚴禁靠火。五、睡覺的傢伙
★睡墊
膨鬆的睡袋及衣服,可以在身體表層造成空氣保溫層,達到保暖的目的。但當睡覺時,身體背部由於體重的壓迫而無法形成空氣層,所以要靠睡墊來避免身體與地面直接接觸,以免大量體熱由熱傳導而散失。
所以,在高山上
(尤其是雪地上),很多人會有冷得睡不著的經驗,但這並不一定完全是睡袋保溫力不足的關係,有時跟本就是背部太冷所造成的,所以只要改善睡墊即可以解決。切記的是,在多刺及箭竹之營地宿營時,使用充氣睡墊者宜小心睡墊被刺破,並切勿在其上操作爐具。
★睡袋
在經過一天的疲累後,必需要有充份的休息與睡眠,使身體代謝及機能回復正常,一個舒適、保暖的睡袋,能提供您美好的窩。睡袋分為人形、方形及半身形三種。質料有羽毛製品
(鴨絨、鵝絨)、化學纖維製品(化纖、中空纖維)。人形睡袋的保暖度最佳,方形睡袋則可整件展開來當被子使用,半身形睡袋則須和羽毛衣配合使用,較不方便。在雪地裏必須使用羽 毛睡袋才能達到禦寒保暖的效果。睡袋在平時時應經常加以曝曬,保持其乾燥。一個好的睡袋再配合以下各項,可以使您睡得更乾爽、舒適:
.配合絕緣紙,睡墊、露宿袋(或大塑膠袋)、戴Pile帽(毛線帽)、充氣枕頭、睡前喝些熱飲、慎選避風、平坦的營地、穿乾爽、輕便的衣著入睡等。睡袋的一些用途:
1.衣物可放在睡袋內保暖,隔天再穿時才不致太冷。
2.相機放於睡袋內,可確保機件靈活。
睡袋的攜帶及存放注意事項:
1.睡袋在下山晾乾後,宜用吊掛或使用棉被袋(加乾燥劑)存放,避免收入睡袋套中,而影響到其膨脹度(羽毛絨彈性疲乏)。
2.在上山前(或山上時)將睡袋(可先套上露宿袋)擠入睡袋套內(形式可不拘),套入垃圾袋綁緊,外層再套上一個防水袋,即可放在背包的下層。
3.在山野活動中,於宿營地晾曬睡袋,應注意於太陽下山後,便應立即收入帳蓬內,否則很快就會沾上露水而潮濕。
睡袋的保養與清洗:
下山後即應由睡袋套中取出,在陰涼、通風處充份涼乾(切忌在太陽下曝曬)。.凡是羽毛製品,除非有必要,應儘量避免洗濯,以免在清洗的過程中傷及了羽毛。不良的洗濯方式,將會使睡袋原來的保暖力大為削弱。
因此睡袋的清洗,要特別的慎重。如果只是局部特別骯髒,儘量只洗局部就好。水洗忌用強力清潔劑(如洗衣粉、漂白劑),以免將羽毛(絨)上之油脂洗掉,使睡袋保暖力大減。應使用專用之清洗劑。
最好、最經濟而效果最佳的乾燥方式,便是空氣自然的晾乾,由於羽毛絨一旦乾燥後就會膨脹,故過一天後要將睡袋裡外翻轉一下。偶而小心的拍打與輕搖之,將有助於羽毛的膨鬆。約需3~5天,睡袋才能完全的乾燥。
羽毛睡袋採取乾洗,是輕鬆而省事的作法。但必須使用較溫和的有機溶劑清洗。乾洗不當,將嚴重的有損睡袋。若你的是中空纖維睡袋,絕對嚴禁乾洗,除非你想和你的睡袋道別,因為乾洗會使化纖物質嚴重耗損。
★露宿袋(bivi bag)
利用
Gore-Tex防水、透氣的特性,所發展出來之睡袋外套,能使您的睡袋保持乾燥、舒爽。一般分為英式(全Gore-Tex)與美式(上半身Gore-Tex,背部為Nylon)二種,以台灣海島氣候而言,宜選擇英式露宿袋。以露宿袋、充氣睡墊、絕緣紙配合
80%Down以上之睡袋,在無風的戶外露宿,應可以耐到-5℃甚至-10℃(雪地例外)。宜選擇一字型拉鍊(alpine bivi)之露宿袋。英國Wild country及Phoenix廠生產之露宿袋,品質佳,是不錯的選擇。
★絕緣紙
由塑膠膜、鋁膜、纖維編織層、塑膠膜四層壓製而成,具有質輕、耐用、折疊後體積小、在低溫下仍柔軟好操作、防水、防風、易擦拭、具良好反射效果等優點,作為露營地布或野外露宿求生時的最佳工具之一。
六、簡單雪地裝備介紹
★滑雪杖:
無論是在雪期或非雪期,質輕、便利的雪杖,均是您步行時極佳之支撐工具。瑞士
LEKI廠生產之雪杖,其耐用性、抗撓性均佳,在積雪期尚能配合雪鏟使用。★防風鏡
雪地裏的反光強,為保護眼睛不受反射光的傷害,墨鏡最有效。但為了防止
風雪及紫外線從旁邊的空隙進入,因此應配戴有護具的太陽眼鏡。嚴冬時節,確保在劇烈的風雪中仍能有清晰的視野,比防止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更重要,因此,防風鏡是絕對必須的。★冰斧
冰斧在雪地中是不可或缺的裝備,它可作為步行的輔助工具,而在地面傾斜度較大時,可將鶴嘴鎬的部分打進雪地,作為支撐、制止步伐時使用,也可用作阻止滑落或固定身體時使用。選購鎬時應注意長度問題,若以步行為主,過短的鎬不易使用,且排雪不便,但若作為冰壁攀登使用,則宜稍微短些。重量以較輕者為佳,且未使用時應以帶子加以固定並加覆護具。
★冰鎚
一邊是鶴嘴狀的部分或刃的部分,一邊是鐵鎚的器具。冰鎚是在攀登時將冰釘打進空隙時所使用的用具,因此在必須使用冰釘的路線上,是不可或缺的裝備。
★冰釘
一般而言,螺旋式冰釘不須破壞冰面即可得到強烈的支撐力,拔出時只須旋轉
180度即可取出,是頗為方便的類型。螺旋型冰釘有棒狀型及管狀型兩種。★冰爪
冰爪分為十爪和十二爪兩種,十二爪的腳尖部分有兩隻呈
45度角的尖釘,一般稱為包牙。釘鞋有多種尺寸,可配合任何鞋子,一般來說,剛開始時,最好不要使用較長包牙的釘鞋,此外,登山時應將釘鞋放入盒中攜帶,或在釘鞋外加上膠套,以免釘鞋將其他物品刮破。★走雪鞋
走雪鞋是在深雪中行走所必須的裝備,依各地雪質及地形的不同,而有不同
型式的走雪鞋。一般是兩側有木製的爪,但在與登山鞋併用時,須反過來使用。此外,亦有鋁製的走雪鞋。★滑雪板及附件
山用滑雪板的特徵是在腳後跟有勒繫用的皮帶或扣卡,及黏貼在背面的海豹皮,主要的目的是由於滑行的同時還必須步行或攀登的原故。
★雪鏟及雪鋸
雪鏟及雪鋸是紮營或鑿洞時所必須的用具,平常應經常在鏟子上塗油,以避免使用時鏟子上因黏滿雪而影響效率。雪鋸是鋸雪的專用工具,鋸齒寬疏銳利,易於切斷雪塊。
七、簡單攀岩裝備介紹
★繩索
登山用的繩索一般可分為主繩索及輔助繩索。主繩索的粗細大約
9-10公釐, 原則上主繩索是雙條使用,輔助繩索則為單條使用,一般而言,長度約為 40-45公尺。★鉤環
為一邊裝有彈簧式開口的金屬環,使用的範圍很廣,在縱的方向上具有相當的強度,但由於開口的部分較脆弱,因此絕對不可向橫的方向用力使用。
★鑿釘類
鑿釘用於打入岩石的裂縫,以補助攀登工具的堅牢性,一般而言,依岩石的
種類而選擇不同長度及粗細的鑿釘。螺帽繩是用於夾進岩石裂縫以作為支點 的工具。螺釘是在沒有裂縫的岩石上釘入鑿穴的工具,其尖端有楔子連接。 鐵鎚是用來敲擊鑿釘或鏟平尖銳岩石的工具。★登降器、下降器、確保器
登降器是配合登山繩索所使用的工具,有助於攀登時的速度及行李搬運的省時省力。下降器適用於繩索下降時沒有可供憑靠的大斜坡。確保器是對制動
安全甚有助益的工具,但必須對其十分熟練。★頭盔
頭盔用以保謢頭部,避免頭部遭到落石碰擊,且盔形帽應配有皮帶,以免盔帽因衝擊而脫落。此外,盔帽一旦受過撞擊,其強度即明顯降低,因此在使用上應加以注意,使用過相當時間後,最好更新。
★手套
滑落時最好戴上堅韌的手套,因為滑落時的衝力很強,手部會因摩擦力而嚴重灼傷,且有因此而鬆手墜落的意外。
★安全帶
安全帶有胸式、降落傘式、腰式等,主要的目的是要將衝力分散到身體各個部分,而以坐落的姿態終止,並保護身體的弱點。
八、其他重要裝備
★指北針在山野活動中,要判斷地形、方向,除了利用地圖判讀外,最重要的就是使用指北針及高度計了,在〝走山〞的活動中或許尚看不出其功用;在中級及拓荒、路跡不明之路線時,就缺一不可了。
一般分為攜帶式羅盤、透鏡式指北針及森林指北針三種。瑞典
Silva廠生產之森林指北針穩定性極佳No.15TDCL、26及3NL三種型號是較合適之選擇。機械式及石英式高度計以瑞士Thommen廠所生產之精準度較高(誤差,石英式在±10M以;內機械式在±30M),唯價格不便宜,目前較常見者為日本YCM製產品(機械式,誤差約±50M以內)。日本Casio目前亦有生產一款手錶型之電子式氣壓計(高度計)。另外.衛星定位導航器(GPS Compass)是最佳的定位系統,當然其價格也是一流的。
★高度計
一般分為機械式、石英式及電子式三種,均是利用氣壓改變的原理而設計的。
★路標
為避免迷路,應依路程遠近,攜帶足夠的路標和旗子,旗子的邊端縫牢,以免被風吹斷。此外,應力求與其他團體的記號加以區別。
★水壼
水分的補充是維持一個人身體機能正常運作所必須,人可以一、二天不吃飯,但無法一天不喝水,故適當盛水器具是不可或缺的。個人水壼的容量以1公升左右較合適,而天氣寒冷時則以不銹鋼製的保溫水壼較合適。
塑膠方形罐─容量
1公升,方形好攜帶,亦有人使用保特瓶,唯需考慮容量,在冬季也較不宜使用。另有鋁合金製品,有重量輕、不易變形、無膠味等優點,價格則不便宜。若使用塑膠或寶特瓶水壺,上山前宜先壓一下洩些氣,以免上山後因氣壓降低而過於膨漲。反之下山後如果水壺過於〝乾扁〞,可以灌些熱水
(寶特瓶不可以),封緊口蓋後搖一搖,使其回復原狀。保溫瓶:在天寒地凍的天候下,能喝一口溫熱的飲料,是無限的享受。宜選擇真空內膽
(無摔破之虞)、容量0.5~0.7公升(易於攜帶)者。個人水袋,以選擇2~5公升者為宜,不宜挑選塑膠製品(尤其在冬季,其熱壓封口極易破裂)。美國MSR製Cordura材質水袋,耐用性良好,有2~10公升數種容量,一般選擇2or4公升者居多。★低音哨
在山上屬於備而不用的物品,只有確定自己處於危險不能自救時,才 可吹哨,尋求救援。
★瑞士刀
一把功能、重量、大小適中,耐用的多用途小刀,會為你山野生活帶來許多便利。瑞士的
Victorinox是不錯的選擇。★頭燈
長途登山活動多為凌晨出發,因此需要照明工具。掛在頭上的頭燈係往前照明,不需手持,可空出雙手,因此最適合登山使用。行前應確定燈泡與備用燈泡是否正常。選用頭燈時宜考慮耐用性
(尤其在寒冷季節)、亮度、省電、防水性及輕便性等。法國Petzl micro頭燈是不錯的選擇,淨重100grams,使用兩個3號電池。另外,在寒冷低溫下,電池功效會大打折扣(使用時數會縮短),宜選用鹼性電池,不用時取出電池,並多備些電池,以供不時之需。★個人藥品
除了簡單的外傷醫藥及消除酸痛的藥品外,最好也攜帶個人常服用之藥品 ,如感冒藥、止痛藥、止瀉劑、過敏藥物等,以備不時之需。
★防曬膏
(油)、護唇膏山區的陽光較平地強,很容易曬傷,因此需要攜帶防曬膏(油)及護唇膏, 此外,雪地裏的反光強烈,防曬膏(油)是雪地必備物品。
★輕便瓦斯爐:
瓦斯爐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及容易操作等優點。能在極短之時間之舒適與安全性,是極佳之個人安全配備。英國
EPI及瑞典Primus均有各種形式之瓦斯爐,宜選用質輕、耐用的〝登山型〞產品(非露營型)。在寒冷的高地,瓦斯罐中之液化瓦斯有可能不易氣化(極地型瓦斯罐除外),可用打火機在罐底徐徐加溫一下來改善。宜選擇瓦斯罐可折卸之旋轉式瓦斯爐頭(有別於穿刺式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