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螫傷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統計,所有動物咬傷中發生最頻繁者,即為蜂螫傷。在台灣,曾發生多起虎頭蜂(胡蜂)螫傷致死的事件,經過媒體的報導,格外引人注意。但事實上,蜜蜂和胡蜂都會引起嚴重的過敏及中毒反應,它們和火螞蟻都是屬於膜翅類昆蟲,根據美國的統計昆蟲咬傷中最常引起死亡者即為膜翅類昆蟲,而其他昆蟲則很少造成死亡。而絕大多數蜂螫致死者,都是因發生嚴重過敏性休克而致命。
大多數蜂螫傷只產生局部反應,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而早期致死者多半因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而死,其中大多數發生於前15分鐘之內,而被大蜂、小蜂螫傷,其發生過敏性的機會幾乎沒什麼差別,同時養蜂的人並不會因此而免疫,也同樣會發生過敏,而過敏的症狀通常一次會比一次嚴重。由於蜂螫致過敏性休克死亡,多在送達醫院前即發生,因此,在美國建議一般養蜂及郊遊、登山者,最好隨身帶有治療過敏性休克的特別裝備,如Ana-Kit或Epi-Pen(內含治療過敏性休克最重要的藥物--腎上腺素,只要用手輕輕一按,藥物很快即可進入體內)以備不時之需。
蜂藉著尾部的螫針將毒液注入攻擊的動物,胡蜂螫人時螫針不會被拉出,可連續叮人;而蜜蜂螫人時螯針會被拉出留在病人傷口上,同時毒液囊也會被一併拉出,螫針及毒液囊在離開蜜蜂尾部後,仍可繼續抽動達30-60分鐘,不斷地放出毒液,因此,如發現傷口上有刺針,應將其除去,以防止毒液繼續進入體內。除去的方法,可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不要用手去壓擠,以免注入更多的毒液。
症狀
蜂螫後,大多數只產生局部反應,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一般可將其症狀分為:
一、局部反應:局部紅、腫、熱、痛或有輕度搔癢。
二、毒性症狀:一般超過十個以上的蜂螯比較會產生毒性症狀,主要有口惡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吞嚥困難、抽搐、神智不清等神經症狀,以及發燒、全身水腫、血壓下降、休克等症狀。
三、過敏反應:只要一隻叮咬,不管大蜂、小蜂螯傷,都可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一般有過敏體質的人,更容易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主要症狀包括乾咳、喉嚨或胸部有緊縮的感覺、眼皮浮腫、發癢、全身蕁麻疹、呼吸困難、臉色發白或發青、有快死掉的感覺、血壓下降、昏迷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皮膚症狀,經常在蜂螫後2-3分鐘就產生,而致死多半於前15分鐘之內發生。若先前有被蜂螯的記錄,下次如再被螯到,有35-60%的機會會造成過敏性休克。
四、延遲性過敏反應:一般在蜂螫後10-14天產生,可單獨出現,也可先經過一段較輕的急行性過敏反應之後再發生。其主要症狀包括發燒、淋巴結腫大、關節痛、皮膚起疹、頭痛及全身無力等。
治療方法
一、局部反應的治療:
1、 如刺針留在皮膚上,可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不要用手去壓擠,以免注入更多的毒液。
2、 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傷口,並蓋上紗布。
3、 用冷敷,以減少腫脹及癢,但不要在傷口上直接用冰敷。
二、毒性反應的治療:輕度的毒性反應,治療與局部反應的治療相同。如症狀嚴重,則應穩定生命徵候,將螫傷部位放低,並立即送醫。
三、過敏反應的治療:
1、將螫傷部位放低。
2、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
3、如呼吸困難,給氧氣,必要時給予人工呼吸。
4、治療休克,保持溫暖。
5、如過敏嚴重,應給予注射腎上腺素。
6、傷口及腫脹部位可予以冷敷。
7、立即送醫。
急診治療原則:
1、穩定生命徵象,注意過敏休克的處置。
2、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
3、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傷口。
4、抬高患肢,可予以冷敷。
5、可給予止痛劑、抗組織胺(如benadryl
25-50mg、或局部止癢劑(如calamine
lotion)大片的局部反應可能需給予短期的類固醇治療)。
6、如被多隻蜜蜂螫到應觀察24小時,注意是否有腎衰竭或凝血異常的現象發生。中度以上的過敏(如產生angioedema或bronchospasm),除給予靜脈注射antihistamine或吸入氣管擴張劑(bronchodilator)外,即是適合使用腎上腺素
(epinephrine)的時機,其劑量為皮下注射(subcutaneous)1:1000之epinephrine
0.3-0.5ml,如有必要可每20-30分鐘重覆使用。如休克嚴重,除予以補充液體外,可給予1:10000之epinephrine
3-5ml
如有必要可每3-5分鐘重覆使用。
預防方式
預防勝於治療,對蜂螫過敏的症狀,通常一次比一次嚴重,因此對蜂螫過敏的人,應特別小心避免被蜂螫到。
預防之道包括:
1、請專業人員去除居家附近的蜂巢。
2、戶外不要赤腳或穿脫鞋。
3、在戶外避免穿花色或鮮亮的衣服,儘量穿白色、綠色、及土褐色的衣服。
4、避免使用香水髮膠等含香料的物品。
5、在戶外儘量穿長袖、長褲並戴手套。
6、對蜂螫曾嚴重過敏者,應避免除草或採花。
7、如遇到蜂群,應保持冷靜,慢慢移動,避免拍打或快速移動,如無法逃離,可就地趴下並用手抱住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