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傷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統計,所有動物咬傷中死亡率最高者,即為蛇咬傷,可見其在國內的重要性。台灣的蛇類約有55種,其中毒蛇有19種,無毒蛇有36種,毒蛇中陸蛇有14種,海蛇有9種,一般臨床上比較常見,流行病學上比較重要的毒蛇,主要為青竹絲(赤尾鮐)、龜殼花、百步蛇、眼鏡蛇(飯匙倩)、雨傘節、及鎖鍊蛇等六種陸蛇。一般無毒蛇咬傷,多半較不嚴重,只要視為輕傷治療即可;但如被毒蛇咬傷,則應視為急症,如不緊急處置,則會有生命危險。台灣的毒蛇咬傷雖然主要發生在每年的3-11月,而以7-8月最多,但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登錄,一年中每一個月份都有毒蛇咬傷的報告。因此,即使在冬天,亦不可排除毒蛇咬傷的可能。
毒蛇咬傷的特癥
典型的毒蛇咬傷會有兩個顯著的毒牙痕,但是沒有看到明顯的毒牙痕,確不能排除毒蛇咬傷的可能性,例如眼鏡蛇及雨傘節咬傷就常常沒有明顯的毒牙痕,而毒牙痕也不一定只有兩個,從一顆到四顆毒牙的毒蛇都有可能發生。當然,如果病患、病患的同伴或救援人員能清楚認識毒蛇的長樣,將更可了解是被何種毒蛇咬傷。
臨床症狀
一般可根據毒蛇咬傷所產生的臨床症狀,把蛇毒分為出血性蛇毒及神經性蛇毒,台灣常見的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的蛇毒即屬於出血性蛇毒;眼鏡蛇、雨傘節則屬於神經性蛇毒,而鎖鍊蛇性則以出血毒為主但亦有神經毒的症狀。
被出血毒毒蛇咬傷,一般會在30分鐘至一小時內產生症狀,但常在被咬五分鐘內,立即會發生嚴重的灼痛,並圍繞毒牙痕中心開始腫脹。常見的症狀除局部的紅、腫、熱、痛、瘀青、皮下出血、或形成水泡外,亦會產生腸胃道出血及血尿等全身性出血現象。
一般而言,神經性蛇毒傷口較少出現明顯的腫痛(如雨傘節咬傷,傷口常不痛,也不腫),但眼鏡蛇咬傷,傷口則常會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神經毒毒蛇咬傷,常在10-15分鐘內,即會自咬傷處出現麻木的感覺,其後逐漸會產生眼皮下垂、口腔周圍麻木、瞳孔放大、口齒不清、吞嚥困難、肢體麻木(並向近端漸漸擴展)、全身肌肉無力、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等症狀。如未予以治療,可在咬傷2-72小時內,漸漸產生昏迷、呼吸肌痲痺而致死亡。如4-6小時以上仍未出現症狀,縱使是真的被毒蛇咬傷(根據報告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毒蛇咬傷,沒有任何毒液進入人體),其注入的毒液量通常也不會太多。
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
由於使用對於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近年來有很大的改變,以前常使用的傷口切開目前已不建議使用(因切開傷口,通常無法有效減少毒液吸收,反而會造成高比例的感染機會;同時也會傷到神經或肌腱,造成無法恢復的後果;對於出血性毒蛇咬傷,更可因血液無法凝固,而增加血液的流失)。對於以前常使用的緊綁止血帶的方法目前已不建議使用(因即使將止血帶緊綁到可阻止動脈血流的緊度,通常也無法有效減少毒液吸收,反而會增加肢體壞死的機會及神經傷害的機會,因此目前建議如果要綁,可用彈性繃帶或褲襪,綁的鬆緊度與一般骨折固定打彈繃相當,大約是可阻止淋巴回流但不會影響靜脈的回流)。
目前對於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原則如下:
1、穩定生命徵象(神經毒毒蛇咬傷,呼吸衰竭可能很快即發生,如及時予以人工呼吸,則可能及時挽救病人的生命)
2、將病患移開毒蛇,以防止重覆咬傷(雖然蛇通常跑不遠,但許多病患在抓蛇過程中,又重覆被蛇咬傷,同時,肢體亂動會增加蛇毒吸收,因此,在只有一人時,重點在觀察毒蛇的外觀及特徵,不要考慮去追打蛇。)
3、保持冷靜, 減少活動。
4、除去手環或戒指等束縛物(因肢體腫脹時,束縛物可能不易移除,而可能影響肢體功能)
5、固定傷肢並使之低於心臟,可用彈性繃帶紮於近端,但應不妨礙動、靜脈血流。如有吸允器,可使用吸允器直接吸引。
6、不要使用冰敷或止血帶,不要局部切開傷口,不要喝酒,不要用不潔的水清洗傷口。
7、儘速送醫(現場處置無法取代醫院治療及抗蛇毒血清的給予,最有效治療毒蛇咬傷的方法即是正確的使用抗蛇毒血清,因此不要因為現場處置而延誤了送醫。縱使病患沒有中毒徵候,也應儘速送醫,因症狀可能會延遲發生。)
治療毒蛇咬傷所用的抗蛇毒血清,目前國內共有四種,包括1、綜合抗出血毒蛇毒血清(對抗青竹絲、龜殼花咬傷),2、綜合抗神經毒蛇毒血清(對抗眼鏡蛇、雨傘節咬傷),3、抗百步蛇蛇毒血清,4、抗鎖鍊蛇蛇毒血清。一般醫療院所通常只備有第1、2項蛇毒血清,而無3、4項蛇毒血清。然急診醫師應了解,如被百步蛇咬傷,應注射抗百步蛇蛇毒血清,綜合抗出血毒蛇毒血清是不含抗百步蛇蛇毒血清,因此是沒有效果的。如有需要或任何有關毒物的問題,可直接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聯絡,電話:(02)28757525轉102。
急診治療原則:
1、穩定生命徵象。神經性毒蛇咬傷應注意呼吸道的維持,出血性毒蛇咬傷應注意凝血功能。如肢體腫脹,應在傷口腫脹的上方做標記,初期每15分鐘測量一次傷口進展的情形,在腫脹的速度減緩後,每小時標記腫脹擴展的情形。以作為追加抗蛇毒血清或傷口感染的指標。依病患破傷風疫苗的注射情況,予以注射破傷風類毒素。雖然蛇的口腔內通常並沒有破傷風菌,但傷口可能被泥土或皮膚上的髒東西所污染,因此仍應予以注射破傷風預防。
2、視患者症狀,考慮施予抗蛇毒血清:施予正確的抗蛇毒血清,仍是治療毒蛇咬傷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療,然並不是每一位毒蛇咬傷的病患都應給予抗蛇毒血清,如病患超過6-8小時仍無症狀,或初始症狀並未擴散,可以不用抗蛇毒血清。其使用方法討論如下。
3、輕微的咬傷,抗生素可不必給予。但如可能為污染的傷口(尤其是被人用嘴吸允過的傷口)則應給予抗生素。蛇口腔內的細菌以革蘭式陰性及厭氧菌為主,如發生次發性感染時,建議可先給予第二代之頭胞芽素(cephalosporin);如被人的唾液污染,則可予第二代之頭胞芽素如Cefadoxil,500毫克,每天兩次,治療五天;或dicloxacillin
250至500毫克,每天四次,治療7-10天。
6.(間室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
毒蛇咬傷(尤其是出血毒),常會造成肢體明顯的腫脹,其通常表示抗蛇毒血清用得不夠,適量的給予抗蛇毒血清,通常可避免此併發症的產生。由於毒液通常只射入皮下(subcutaneous)而沒有射入筋膜(fascia)下,因此腫脹通常只在皮下而不在間室內(intracompartment)。通常臨床上若只靠臨床症狀要診斷間室症候群,除了有明顯的神經症候外,一般較為困難,其理由是:
1、咬傷的肢體本身即會痛,因此不易與間室症候群的疼痛區別。
2、毒蛇咬傷易有皮下出血,因此看起來與間室症候群的cyanosis不易區別。
3、皮下嚴重水腫時縱使下面脈搏仍很好也不易摸到。由於臨床症狀不易確定是否有間室症候群,故須以直接測量compartment
pressure(直接測量compartment
的壓力,一般建議大於30
mmHg以上應考慮fasciotomy)或以Pulse
Doppler flowmeter(甚至會在有明顯水腫且肢端的溫度已降低的狀況下,動脈血流也沒有下降)70來評估compartment
的壓力或血流,以決定是否要做fasciotomy。
抗蛇毒血清使用方法:
一般抗蛇毒血清在被咬傷後四小時內使用,最有效果,超過8小時以上,則效果較差;但在咬傷3-4天後,才使用抗蛇毒血清,仍有有效的報告。抗毒血清使用前,需先做過敏試驗,方法是取10ml之稀釋液稀釋1000U抗蛇毒血清,再取其中1ml溶液加入稀釋液成為10ml,取其中0.1ml做皮膚試驗,如30分鐘內產生輪狀浮腫,或周圍起紅暈者,視為陽性。然試驗陰性並不能保證不會發生過敏。或以一劑量稀釋成為10ml,其中最初的1ml靜脈滴注5分鐘,以後每分鐘不要滴超過1ml,可在15-30分鐘內滴注完畢。如皮膚試驗為陽性,而病患又確實需使用抗蛇毒血清,可先行注射antihistamine及 decadron,並減慢在30分鐘至2小時內滴注,同時準備好氣管插管及 epinephrine等急救裝備,以便發生過敏性休克時急救。
臨床上使用抗蛇毒血清的劑量,一般為1-3瓶(vials),但有時仍需用到超過10瓶,根據毒蛇研究所廖所長的報告,對於台灣東部的眼鏡蛇咬傷平均需用12瓶抗蛇毒血清來治療;對於台灣西部的眼鏡蛇咬傷平均約需用6瓶抗蛇毒血清來治療;對於雨傘節咬傷平均約需用2瓶抗蛇毒血清來治療;對於百步蛇咬傷平均約需用2瓶抗蛇毒血清來治療;對於青竹絲或龜殼花咬傷平均約使用1瓶抗蛇毒血清來治療;對於小孩劑量須加倍。
以抗蛇毒血清治療如局部或全身性症狀仍繼續惡化或沒有改善,可在半小時至兩小時內,再注射一劑量,直至改善為止。對於在國外注射抗蛇毒血清常發生的血清病(serum sickness),在國內並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