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段

        自大禹嶺後中央山脈進入北三段的範圍,一直到安東軍山為止,行政區域屬於台中縣、南投縣、及花蓮縣的交會處,奇萊南峰以北仍屬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大體上,北三段已擺脫中央山脈北段的地質特色,轉為中北段準隆起平原的地質型態。北三段中較為著名的山頭從北到南包括:奇萊北峰(十峻之一)(3605公尺)、奇萊主峰(3559公尺)、奇萊南峰(3357公尺)、南華山(3182公尺)、能高山(3261公尺)、能高南峰(十峻之一)(3240公尺)、白石山(3108公尺)、光頭山(3059公尺)、安東軍山(3067公尺)等;支稜上還有『奇萊東稜』(奇萊北峰東側支稜)及『干卓萬山塊』(草山山頭西側支稜)等兩處非常有名的高山縱走路線。

        北三段為台灣中部區域重要的水源發祥地,發源於此的河川包含往西的濁水溪流域,以及往東的立霧溪和木瓜溪流域,其中立霧溪更因大理石地質被溪流切割的特殊地形,聞名於世(如太魯閣峽谷之地形)。北三段中除了卡羅樓斷崖及能高南峰附近較為陡峭外,整段路程幾乎都是一望無際的高山草原景觀,也就是所謂台灣的最高隆起準平原地形,頗有塞外『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感覺』,稜線上高山湖泊眾多,從白石池、萬里池、一直到屯鹿池,是台灣高山稜線中,湖泊分布最密、最高的區域,因此,夕陽下金色的高山草原及湛藍清澈的高山湖泊便是北三段中最吸引人們目光的焦點!由於北三段地形平緩好走、風景秀麗,多數登山團體視此條路線為『度假路線』,不時有人還將橡皮艇背上山去,在萬里池及屯鹿池中划船。

        大部分的縱走路線規劃,會將北三段分成兩段來走:北段的『奇萊連稜』及南段的『能高安東軍』,奇萊連稜由松雪樓進入,上到奇萊主北鞍部(3360鞍),經過池山、奇萊主峰、卡羅樓山、奇萊南峰,廬山溫泉出來,行程約需四天;能高安東軍則由廬山溫泉進入,上到南華山,經過卡賀爾山、能高山、能高南峰、光頭山、白石山、安東軍山,最後從萬大南溪至奧萬大附近出來,行程約需七日左右;北三段範圍中還有另外一種更為輕鬆的健行路線,即從廬山溫泉進入,越過中央山脈主脊後(南華山),經過奇萊保線所,花蓮銅門,從花蓮出來,為東西越嶺的走法,約需三天的時間,常有登山腳踏車的玩家於此活動,而此段路線原為日據時代的古道,作為理蕃及東西溝通的重要橋樑(其他東西溝通的管道如八通關古道、合歡越嶺古道、關門古道等等),如今成為台電東西電力溝通的管道,以及郊遊踏青的好去處。

        整個北三段中,較有危險的地方是卡羅樓山附近約五公里長的危稜地形,以及上能高南峰時的一段陡坡,過去常有人於卡羅樓附近墜足身亡,如清大山社於民國69年便有同學在此不幸墜崖死亡,其他如陸軍官校的五名學生,及近來的社會團體個案等等,總括來說,此地會發生如此多墜崖的事件,一方面是由於此段路程屬於大眾登山路線,攀登者較其他山區為多,且隊員登山經驗明顯參差不齊,常因大意或恐懼而釀成災禍;另一方面是此地位處立霧溪上游,東部進入之水氣全部由屏風山與奇萊連稜攔截而下(屏風山素有九嶂之稱,嶂者山廣而寬也,標高3248公尺、位於奇萊北山北稜),故此地多雲霧及風雪,中午之後難有好天氣出現,此時若是領隊經驗不足,或是隊員不夠鎮定,便常有迷途或是不幸失足的情形發生!故如欲攀登奇萊連稜者,最好能將行程安排於上午便能結束進度,返回營地,避開濃霧阻路的可能性!